近日,易县法院圆满化解一起修理合同纠纷案。面对当事人各执其理陷入困局,承办法官化身“心灵树洞”,通过抽丝剥茧理脉络、疏导积郁情绪、搭建对话桥梁,最终促使矛盾双方冰释前嫌,在法槌落下前用真诚消弭纷争。
原告北京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因修理合同纠纷对被告赵某、许某二人提起诉讼。2019年至2021年期间,被告长期委托原告进行设备维修服务,至今尚有6万余元维修费未结清。后原告通过书面函件、电话通讯等方式多次进行催告,被告屡次以资金周转困难、维修质量瑕疵等事由推诿。双方多次协商无果,原告依法诉至法院,要求被告清偿拖欠的6万余元维修费及逾期付款损失。
承办法官纪法官在收到案件后,便着手联系双方当事人到庭了解案情。被告赵某情绪激动地说:“他们修的设备漏油漏电,所以我才没给钱!如果修理没问题,我肯定会按时支付的!我不是那赖账的人。”原告则一脸委屈,坚称维修工作没有问题,认为被告是在为不付款找借口,鸡蛋里挑骨头。双方各执一词,硝烟味愈发浓烈。
眼看着矛盾愈演愈烈,纪法官果断制止了双方的争执,及时疏导双方的情绪。见双方稳定下来后,纪法官没有急于下结论,而是再次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,并适时加以引导。他明白,只有让双方把心里话说出来,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沟通,双方将委屈倾诉说尽,作为“倾听者”的纪法官终于理清了纠纷的症结所在。纪法官决定立即从法律和情理的角度为他们进行分析。他指出,如果走诉讼程序,不仅耗时耗力,结果还具有不确定性,可能会让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。而通过调解,既能高效解决问题,又能为双方保留合作的可能性。
随后,法官组织双方进行了多轮协商。在这个过程中,纪法官不断协调双方的分歧,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。经过不懈努力,原告被法官的真诚和专业打动,同意放弃逾期利息;被告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承诺按期还款。最终,双方达成调解协议,原本紧张的气氛烟消云散,双方握手言和。 纪法官的耐心与智慧,不仅化解了眼前的纠纷,更在双方心中种下了信任的种子。调解过程中,纪法官还特别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,提醒双方在未来的合作中应恪守承诺,避免类似纠纷再次发生。此案的成功调解,不仅彰显了司法的温度,更促进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深度融合。下一步,易县法院将继续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,推动更多案件通过调解方式高效化解,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,助力县域经济和谐稳定发展。